县委 | 人大 | 政府政协
  新闻爆料:0731-57806668 18873207755
38365365
首页 > 专题 > 湘潭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题 > 领导讲话 > 正文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破”与“立”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5-7 15:45:19     字体大小: 复制链接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提起农村,人们脑海里不由自主地会出现几幅美好的田园风光,联想起清新的空气、新鲜的蔬果。然而,这些如诗如画般的美景却逐渐被居住者亲手打破——

  净土难寻

  今年春节,在广东省工作的洪巧俊探亲回到江西老家。本想顺道了解一下现在农民种粮食是否有钱赚,但和老乡交谈的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乡亲告诉我,2亩晚稻田,单产可达1200多斤,但光化肥就用了100斤尿素、200斤复合肥。我去邻村了解,有的晚稻每亩施用化肥230多斤。”

  洪巧俊还记得20多年前自己在村中种地时的情景。“那时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牛,积农家肥,还可以用红花草做基肥。早稻每亩只施尿素7斤左右,钾肥5斤;晚稻农家肥少,化肥就施得多点,一亩田施尿素10斤,钾肥7斤。如果在耙田时用了碳酸氢氨做面肥,尿素就施得少。6亩田,一瓶农药从早稻用到晚稻。”

  洪巧俊提到的红花草,又叫紫云英,根和茎都是好绿肥,改良土壤效果佳。“记得那时,只要到春天整个田野到处是绿油油的。如今去田野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景色,到处是收割后的禾兜。乡亲们也说,如今村里人不养猪、不养牛,由于没有化肥见效快,没有人积农家肥,全用化肥。”

  这趟回家,洪巧俊心里有点戚戚然。“我在家乡种田时,春天是蛙声如潮,可如今听不到这种声音;夏天,一个中午可在树荫下的田角边抓几斤泥鳅黄鳝,如今却难寻觅它们的踪迹。土壤被化肥、农药污染了,已经没有它们生存的环境。”

  洪巧俊的感受只是农村土壤污染的一个缩影。由于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不能进行测土配法施肥,一味加大剂量滥施农药。数据显示,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000多万吨,每公顷平均施用量约40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kg/公顷的安全上限。农药年使用量达130多万吨,每公顷平均施用农药约12公斤,其中化学农药占总量的90%,生物农药仅占10%左右。在许多地区,化肥、农药的平均利用率在40%以下,超量施用的化肥、农药除进入水体和农产品外,大部分积累在土壤中,全国933.3万公顷耕地因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人们担心的农药污染尚未完全得到很好控制的时候,更难以治理的重金属问题又已凸显出来。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2012年曾委托两个专业课题组对近年来(特别是近3—5年)正式发表的数百篇涉及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论文、报告等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结果却让他痛心疾首。

  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全国10余个省市的小麦和水稻都已有重金属污染的检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包括其中。超标的重金属主要为Cd(镉)、Cr(铬)、Pb(铅)、As(砷)、Hg(汞)、Ni(镍)、Zn(锌)和Cu(铜)。在某主要小麦产地的污灌区,小麦籽粒中Cd的平均含量为2.55mg/kg,达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25.5倍,Ni、Cr、Zn的含量也分别达到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12.98倍、6.12倍和1.32倍。某水稻主产区,矿区周围产的稻米中Cd、Pb超标率分别达100%和71.43%。

  在蔬菜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超标现象,尤其叶菜类蔬菜超标现象更为严重。西南某地22个蔬菜样品中,Pb超标率达63.6%、Cd超标率为36.3%,40%的蔬菜受到了重度污染。中部某地区,蔬菜中Pb、Zn、Cd的含量分别超过国家蔬菜重金属元素限量标准的2.0—10.75倍、0.9—2.5倍和2.2—19.8倍。在水果生产方面,重金属污染也已有了部分发生。

  众所周知,很多癌症、退行性疾病、疑难杂症都与重金属污染有关。“由于重金属不存在自我降解的机制,通过生物的浓缩、积累、放大,即使一开始进入环境的量很小,也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类健康形成巨大影响。重视农业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王海波坦言。

  除此之外,生活垃圾、废弃农膜、养殖业废物废水任意排放等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更是触目惊心。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黄巧云来自湖北省黄梅县农村,作为长期从事土壤研究的专家,他对此感同身受。“老家村后的一条小河,过去可以游泳、抓鱼,现今小河两边到处堆放着村民倾倒的垃圾,河面铺满了蓝藻,根本无法分辨下面还有河水。最近还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了湖北浠水县、江陵县等地农村的情况,大致相似。”

  设立农村污染治理“高压线”

  针对这样的发展现状,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对此建言献策,希望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潘碧灵呼吁,要认真研究农村环境污染特点,制定相应污染排放标准和法律法规,推动农村环境整治法制化建设。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尤其要重视对农药、化肥等生产厂家生产标准和有关环保法规的制定,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同时大力推广成熟农业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积极推广农药残留速测技术,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水平,推广禽畜类粪便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

  针对重金属污染问题,王海波认为,重金属等稳定的有害物污染,犹如“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会后患无穷,治理起来不仅成本非常高而且难度很大。防“病”于“未病”是最经济有效、最智慧的策略。

  他建议,国家应抓紧研究制定科学的涉及重金属(包括稳定的有害有机物)的排放限制标准和管理办法,站位要高、考虑得要远、标准要严。

  同时,尽快采取行动,遏制重金属污染的进一步蔓延,动员、组织多方面力量,对污染发生区及相邻区域,进行无缝隙的土壤质量普查,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宜农区和禁农区等,并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分类使用和积极治理。要站在事关民族兴衰的高度,加强对工业、养殖业、垃圾和污水的管理,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行为,大幅度提升违法成本,摧毁违法排放者的侥幸心理。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群众监督等手段,严格控制污染区扩展和蔓延,用生态、科技等措施化解和消除已发生的污染。

  黄巧云指出,农村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以及人员和设备的投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来源还很有限,仅靠当地村民的农业收入提供经费开展工作无疑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希望国家在这方面安排资金投入,确保环保人员到位、环保设施正常运行,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污染防治的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刘文新建议,要大力完善农村公共环境设施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规划建设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转运、污水消纳、城镇工

  业废弃物处置等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机制,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加强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做得很好的地区进行重点宣传和奖励,树立并宣传一批典型,充分增强和利用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栗甲也建议,要强化政府责任,明确中央、省及地市农村环境整治的投入主体责任,设立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逐年增长机制。作为农村环境治理“前线指挥部”的县级政府,实行农村环境整治县级政府统筹负全责。统一编制县域环境保护建设规划,明确辖区内生产、生活、服务各区块的生态功能定位和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打捆”,实现环境整治项目与其他项目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

  走低碳农业之路

  除了对现有问题进行治理,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出路在哪里?是否在发展的同时可以走出一条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新路?

  全国人大代表戴仲川认为,未来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提高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比重。可以规划建立农牧结合生态系统,提倡养殖业与种植业结合。

  作为长期从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研究的学者,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全国认为国家必须走低碳农业的道路,即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发展农业,不仅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

  他建议,国家应逐步将低碳农业的理念融入政府管理和决策中,制定并切实执行农业生产和产品的相关标准,实行涉农生产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责任制,从国家法律法规高度,逐步开发完善农业能源效率标准;进一步重视对低碳农业的研究,包括能源、环境、建筑结构、给排水、绿地等碳减排与扩碳汇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可选取河南省、黑龙江省、湖南省等粮食核心产区为代表性地区,进行低碳农业可再生能源与节能工程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应用;同时着重促进村镇绿色能源体系建设,实现农村用能结构多元化。通过对沼气沼肥联产工程、太阳能热电联产及风光互补工程、分布式绿色能源系统的技术集成与示范,综合利用秸秆、畜禽粪便、太阳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立低碳村镇绿色能源体系。

  以秸秆为例,作为巨大的污染源,秸秆焚烧是我国多年的“老大难”,早已成为各级政府最棘手、最头痛的问题之一。但是在科技的扶持下,秸秆可以作为原料进行综合利用,用于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等,还可以热解气化成可燃气体,充作燃料。

  我国不少地方已开始了积极探索,创造性地采用了许多好办法。如利用秸秆生产无甲醛系列秸板,广泛用作高档家具、高档包装、高档建筑材料等基材;鼓励农民扩大养殖规模,使秸秆成为牛羊粗饲料;利用秸秆汽化原理和技术,在农村推行秸秆沼气工程;利用秸秆造纸等等。

  在成套技术与设备研究与开发上,也探索出很多新路。如北京五星腾达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秸秆化机浆”技术就可经过一系列工艺内的内循环达到不排放污水,得浆率高达85%(现行秸秆造纸企业得浆率最高不过40%)的效果。剩余的约15%水浆混合物经循环系统中的沉淀池沉淀,沉淀后的水经处理后也可继续循环利用。

  张全国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对现在进行的秸秆综合利用的各种方案、技术和项目进行评估,重点进行秸秆低碳化利用“三位一体”成套技术与设备研究与开发。

 
   
上一篇文章: 中路铺镇:垃圾分一分 环境美十分
下一篇文章: 长沙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条例 | 网上投稿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
湖南湘潭县委、县政府主办 县委宣传部归口管理 县互联网宣传管理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5 www.hztauru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8365365 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湘潭县易俗河信访大楼四楼 邮编:411228 联系电话:0731-57806668 电子邮件:xiangtan@xiangtan.cn
湘ICP备100114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