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人武

新闻报料:0731-57806668

坚定不移挺进“全国百强县”,毫不动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领导言论 > 正文

以群众路线之“不变”应三农工作之“万变”

以群众路线之“不变”应三农工作之“万变”

湘潭县委副书记  周艳希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三农工作和农民群众关系最密切,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最具体,走好群众路线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深度转型,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农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和多元。但千变万变,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始终不会改变、群众立场始终不能动摇。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就是要学会以群众路线之“不变”应三农形势之“万变”。

    农民的愿望和诉求在变

    但服务群众、一心为民的根本宗旨不能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期里,农民群众对新生活的向往呈现多元化趋势,既在乎生计,也在乎生态;既追求小康,也追求健康;既看重物质食粮,也注重精神食粮;既关心物质权利,也关注民主权益。面对农民群众这些迫切的愿望与诉求,我们必须更加牢固地树立群众观点,恪守为民宗旨,始终做到问需于民、让利于民、造福于民,让农民群众真切体会到党的温暖,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始终把农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小平同志讲过:“一个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因此,农民群众有期盼、有诉求、有意见,这是一件好事,没有反而不正常。我们要主动听取农民群众的呼声,就是要面对面、实打实地深入基层一线,不仅要走到群众身边,更要走进群众的心里,切实弄清楚农民群众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求什么、渴望什么,真正把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权益、水利设施、公路建设、生态环境、民主选举、农产品质量、惠农政策落实等生产生活领域的突出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作为改进工作的考量标准,作为推动工作的目标动力,让“三农”工作的决策、措施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始终把农民利益作为第一选择。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作为政府不仅不能与民争利,还要与民挣利、为民谋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凡事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着想,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时,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时,更加注重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设;在推进土地流转时,更加注重对农民利益的保护,从而使我们的工作与群众意愿同步合拍,与群众利益始终保持一致。

    始终把农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工作成效如何,不能自我感觉,必须农民说好才是真的好。其实,农民群众是最朴实的,他们评判工作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不能为农村办实事、做好事;农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秀,都会被他们一眼看穿;农民群众又是最纯朴、最讲感情的,哪怕为他们所做的只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都会铭记在心。因此,我们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成具体行动,取得实际效果,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群众才会信赖、支持和拥护我们。

   农业的形势和任务在变

   但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法宝不能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期,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生产布局由分散布局转向区域布局,服务方式由管理服务转向经营服务。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更要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汲取群众智慧,投身农村实践,以现代农业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在依靠群众中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毛主席说:“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农民的首创精神,在每一次农业农村改革的紧要关头都显出它的蓬勃生机:“大包干”来源于农民首创,“村民自治”是农民首创,“乡镇企业”是农民首创……中国农村改革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让亿万农民的无穷智慧和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当前,在农民群众中正在兴起一场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我们要善于发现、总结、推广这些先进模式、经验和典型,在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中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在深入群众中探究农业发展规律。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必须遵循科学规律,符合农村实际。比如,新时期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在哪里?农村深化改革的入口在哪里?土地到底由谁来种?适合种什么?用什么方式来种?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机关庭院里、也不在书本材料里,而是在田间地头、在农民头脑中。我们要静下心来、沉到一线,察实情、找对策,把上级政策要求和基层地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找准症结,找到答案,找寻规律。

    在联系群众中锤炼服务三农本领。农村工作千难万难,做好群众工作就不难。当前农村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工作协调难度大,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本领。在计划经济时代,基层干部有“电筒、雨伞、解放鞋”三件宝;在市场经济时期,农村基层干部应与时俱进地掌握“信息、政策、法律、科技”四件宝。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熟悉掌握党的政策,熟练运用法律法规,及时地了解致富信息,获取实用技术,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要一步一个脚印,从联系和服务一个农户、一个种养大户、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龙头企业着手,从推广一项技术、实施一个项目、建设一个基地做起,努力当好三农政策的“宣传员”、农技服务的“推广员”、田间管理的“指导员”、邻里关系的“协调员”。

   农村的环境和条件在变

   但扎根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能变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少数干部有了便捷的交通工具反而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有了现代的通讯手段反而疏远了与群众的感情,有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反而养成了奢靡享乐的恶习。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党和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承载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要常下农村。走出办公室,走出会议室,走出迎来送往,走出杯觥交错,走进田间地头,走进贫困农家,走进生产一线,走进矛盾中心。只有真正走到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才懂得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恨什么,才能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才能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提供一手资料。事实说明,与群众接触多了,官僚主义就会减少;与实际接触多了,主观主义就会减少;与民情接触多了,形式主义就会减少。
要常干农活。脱下皮鞋,与老百姓一道在田间地头干农活、讲农话,在劳动中体会劳动之艰难、节约之紧迫、浪费之可耻。要经常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在村组、吃住在农家、劳动在田野,在增进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把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调研论文沾上泥土芬芳,把工作成果留在农民家里。

    要常思农苦。古语云:“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农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很多党员干部都出生在农家,都真切地感受过农民的忧愁疾苦,应该要对农民群众多一份诚挚情感。要把自己当农民,视农民为亲人,真切体味那一份白发苍苍依然满身泥泞不分昼夜的辛劳,体味那一种因旱涝灾害导致稻田颗粒无收的苦楚,体味那一种眼睁睁地看着销售不出的蔬菜水果烂在田地的焦急……,农活累,农民苦,唯有在访贫问苦、同甘共苦中才能与农民群众结下深厚感情、体现血肉亲情。


38365365公众微信号


[作者:湘潭县委副书记 周艳希]
 相关新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强工壮县,惠民富民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湘潭县发布微信公众号湘潭县发布微信公众号,欢迎打扫关注!湘潭县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湘潭县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欢迎打扫关注!

×